米乐玩球

影评:靠情怀和技术没办法撑起的宏大叙事《八佰》剧情分析。

信息来源:米乐玩球 发布时间:2024-03-07 21:43:58


  作为疫情期间复工后回归影院观看的第一场电影,我对《八佰》的期望很高。然而观影之后,还是难免失望。如果满分五星,我打三星半,其中还有一颗星是打给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忠魂。如果一部电影仅靠情怀来博得人们的共情,仅靠技术来轰炸人们的眼球和头脑,而它本身的叙事逻辑和结构站不住脚的话,就成了堆砌在一起的素材片段,没有骨架甚至没有灵魂。这部电影的最大意义是,观众通过它,延伸了解到了以前不熟悉的史实,或者重温了一遍已经知道的史实,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在观影过程中体验到了绝无仅有的现场感,仿佛变成租界里的人,亲自体验了那场战争。影片拍摄采用的imax技术和拍摄角度使得观影时,观众好像真的站在这帮战士里面,被迫睁开眼睛仔细看它呈现出的血肉模糊的伤口,汩汩流血的头颅,河对岸正在被凌迟处死的无辜农民,感受着战争下弥漫的绝望情绪。两个多小时的长度,这样的强度使人近乎窒息。但是,这样的效果,真的是导演仅有的目标吗?显然,从电影题材的选择和顶级拍摄技术的运用,甚至是毫无瑕疵的服化道上来说,导演的野心不止于此。既然已经选择了要宏大叙事,就更不能放过讲好一个故事的初衷。且看看,作为一个故事来看,它哪里没讲好呢?

  一是背景交代得过于简单,故事发生的条件模糊,撑不起电影主体部分惨烈的场面,大幅度的降低了说服力。电影开头对于孙元良师长留下谢晋元团长率四百二十人死守四行仓库的原因一笔带过,仅靠旁白字幕给观众交代,具体原因模糊不明。观众仿佛直接被厨师从床上睡眼惺忪地抓到餐桌前,被摁着头吃所谓美味的大餐,完全不明就里。不交代具体背景的后果是,后面的情节仿佛发生在空中楼阁,像一场巨大的自我感动、颅内高潮,要靠观众的想象力和共情力去弥补空白,显然叙事不及格。这四百个人为什么一定要留在这里送死呢?无法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这一个故事就无从讲起。OK,如果说电影后半部分透露了,是为了给中国的国际谈判争取最大利益,那也没有办法解决这里的一个逻辑硬伤,作为这四百个人的最高指挥官的谢晋元团长一开始到底知不知道国军让他们留在这里的真实目的呢?从湖南湖北来的农民兄弟可以糊涂,谢团长不能糊涂啊。不然怎么打仗呢,怎么设计战略战术呢?先不管史实,我们推演一下。假如谢团长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一场表演战,那么他为何还要士兵做这么多无谓的牺牲呢?他在电影中的一些抉择,如果按照“他知道”这个前提来看,是没有必要的,甚至是愚蠢的,因为在这样的前提下,他的目标应该是在四天之内争取最多的士兵活下来。比如,冒着枪林弹雨挨个上去扶旗就很没有必要,最后旗还是倒了。但是,如果假定他“不知道”,那就更说不通了,赶快去请救兵请求支援,想办法开辟其他战场等等,还顾得上一脸淡定地在楼顶耍帅?那么这样来看,他应该是知道的。但是最后黄特派员来告诉他,国民政府要求他结束这一场表演战,就此撤退的时候,谢团长为何还一脸震惊、发怒?难道他一定要所有人死光才走?整一个故事的逻辑基础都是拧巴的,无法理顺。只能认为,导演和编剧在构思和创作的时候,在这方面也是糊涂的,是模糊的。似乎是说,反正就是有这么一件事儿,你别管怎么回事,反正就是这么惨。导致观众无法相信这件事情真实发生过,即使发生过,也不应该是这样的发展走向,因为它违背了现实逻辑。电影可以造梦的基础就是,它以现实为基础。我们都知道霍格伍兹魔法学院不存在,知道《盗梦空间》是编造的,但是它们严密精巧的逻辑所制造的真实感使我们愿意相信,从中获得鼓舞和启发。反之,我们明明知道历史上确有此事,却因为创作者根基不牢而使得它的说服力降低,就太可惜了。

  二是人物刻画有重大疏失,脸谱化严重,无法有效推动情节发展,甚至很多情节不可信。上文已经说到了,作为这群敢死队的首脑,谢团长是核心。即使导演想聚焦于一个个打仗的士兵,那也应该交给观众一个令人信服的,参与感强烈的谢团长。可以着墨不多,但是场景一定要有选择,有侧重,对于刻画人物性格有帮助。可惜的是,每次交战中,谢团长和几个主要的副官似乎都不在场。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下,战士们生存环境如此恶劣,谢团长是在哪里起居呢?在哪里指挥打仗呢?他是如何和士兵们打成一片,获得大家信任的呢?仅仅靠每次开战前自带圣光地出现,并且演讲一番吗?全部都没有交代。这个所谓“核心”的行动逻辑都缺乏具象化的体现,缺乏内在的推动力,站不住脚,更别提下面一群打得要死要活的士兵们。这个跟情节设计有关系,也跟演员有关系。提到《教父》中的老教父,我一下子就能想起马龙白兰度的大腮帮子、他含混的口音和手里那只猫,提到谢团长我只记住了他是杜淳演的,他减肥很成功。我理解导演想拍群像戏,但是也不能每个人物都平均着墨,最后没有一个主角,且不遵从人物逻辑,使得情节很散,且可信度很低。

  比如,为什么端午在看到他叔叔被日本人凌迟之后,还不敢向日本人开枪,却突然在后面一场交战里面敢开枪了?杀日本人都不忍心的端午,在溺死中国同胞的时候为什么一点悔恨和愧疚都没有?姜武饰演的老铁,是想为家里人活着而不敢杀人,那么在所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为什么他在后半部分又突然敢了?为啥不安排人定期巡逻,防敌,反而让几个新来的兵在偶然下发现有敌人?难道这些人都是在里面真的等死?

  全片最让人信服的一个角色,可能也是出场时间最短的一个角色,就是绑着炸药包去炸敌人坦克的陈树生。因为他的行动有原因,有逻辑,是自然发生的。(观影时我看到这一个情节的时候没有忍住,痛哭)纵观整个电影,意象有余,具象不足。大学教授、白马、皮影戏、租界对面的观众等都是意象,设置如此之多,却对真正的主要角色不细加推敲。

  三是虎头蛇尾,情节拖沓,反转无力。影片有很多个小故事构成,但是节奏没把握好,也没有取舍。这些故事互相是平行的,没有起承转合,没有推动关系,缺了哪个似乎都没关系。导演显然没有想好把哪一部分作为影片的高潮,于是堆砌了一堆他觉得厉害的“猛料”,哪个都舍不得丢,试试观众会在哪个地方落泪。

  导致观众眼看着准备要落泪要激动了,结果抛物线又落下来了。比如,安排人送电话线的情节,大家死亡接力,终于把电话线送到了,然而这个电话线的用途呢?为何需要送呢?莫名其妙。比如,童子军游过河去送旗,毫不费力地就过来了,那为何需要白天送死来送电话线呢?最后黄特派员大摇大摆地进来送信,那么为何需要冒死拿电话线呢?都没有交代。旗送到了以后,谢团长仅仅几秒钟就决定了要升旗,仅凭一个士兵喊了“升旗!”就决定要升旗?四百多人的命啊,眉头都没有皱一下。

  在一个激烈的情节发生的时候,观众的情绪被眼前的景象当然地调动起来,当下的瞬间是无法思考的,但是激烈总有过去的时候,当脑袋可以思考时,这样的调动就站不住脚了,观众只会觉得疲劳且拖沓。

  导演预设了最后黄特派员带来的反转,想使得本来就惨烈的战士显得更为悲壮,但是因为前面的几个根本性的瑕疵,使得电影还没有到高潮就落下了,包袱没有抖响,自然,反转带来的震撼微乎其微。好像一直在喊,哭!给我哭!这个情节不哭,我看你下个哭不哭!创作者陶醉在自我感动中,迷失在符号的堆砌上,对全局失去了把握。

  单凭情怀无法感动人,好技术也不必然带来好电影。技术不是魔术师手里的道具,按照一定程式输入就能变出个戏法,甚至,电影并不是魔术,它要比魔术扎实得多。它不制造幻觉。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商业片的内核、巨大的资本压力以及迫切想要成为“史诗级”电影的野心下,管虎导演还是失守了。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